关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调研和建议

发布者:魏彬发布时间:2018-11-28浏览次数:1368

一、调研目的

围绕我校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结合学校“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各党派、侨联及知联会的参政议政作用,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一方面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为学校的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调研内容

1.打造校园区域景观文化,增强专业特性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面积大、各院系区分艰难,景观千篇一律,院系识别度极低,甚至连就学一学期的学生仍不能对本院系以及校园各地有效了解。初来东南大学的宾客更是很难找到目标院所。

美国麻州MIT、宾州里海大学,国内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各院系有自己独有的景观特色,彰显院系风采,同时暗合校训,学校景观生动别致,易于使工作、学习的老师同学融入感情,形成吾爱吾校、吾爱吾院的情感依托。

为了打造校园区域景观文化,增强专业特性,应将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园精神与各院系专业特色的内在潜质相结合,以达到“学校精神引领、学院特性彰显”的目标。打造具有院系特点的校园景观文化,增强校园景观的院系领域归属感。

2.搭建文化平台,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她是大学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现。我国高校博物馆至今有百年历史,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立的南通师范学校及南通博物苑,标志着中国高校博物馆乃至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开创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博物馆的大学已达200余所,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大学数字博物馆的有18所,而包括东南大学在内没有博物馆的985大学共有7所。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结合学校“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搭建文化平台,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具有深远意义。

3.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升教师归属感

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关键。有了教师,教室和大楼才有了灵魂;有了教师,设备才能有效地运转;有了教师,学生才能在迷失方向和被迷惑时得到指点。

目前,东南大学实行多校区办学,九龙湖、四牌楼双地办公,这给教师上下班、日常公务带来了多种不便。例如,南京地铁3号线开通后校车停运,教师们有可能因此只能站半小时以上到达九龙湖校区,极易造成身体疲惫;因为一些管理部门与教师工作的校区不一致,造成教师不得不奔波于校区之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些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未经教师充分讨论而执行,造成教师觉着管理部门不顾教师感受的现象。凡此种种,会使教师感觉到自己只是治下的羔羊,无需主人翁意识,学校的建设与己无关,得过且过。所有这些都既不利于教师个人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建设。

因此,学校应该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人文与物质关怀,尽力减轻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切实有效地解决教师困难,减少教师时间的无谓耗费,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我们相信,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将会切实地提升教师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极大地推动学校文化与物质的建设。

三、关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调研和建言献策

3.1打造校园区域景观文化,增强专业特性

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者通常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师生和社会传递着大学之美与大学精神。

纵观世界高水平大学,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较易形成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景观,例如剑桥大学的康桥、哈佛大学的哈佛坐像、斯坦福大学的The Oval等。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因其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六朝松、大礼堂、体育馆、老图书馆等,彰显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九龙湖校区则在文化景观方面特别单薄,缺乏大学之美和文化氛围。

围绕“打造校园区域景观文化,增强专业特性”调研课题内容,致公党东南大学一支部党员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学校园调研,将东南大学各学院区域景观的特色打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院特色与主体建筑的结合

同济大学城规与建筑学院,通过建筑的造型语言阐释本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室内引入式景观和开放空间小景,通过主体建筑体现学院特色(见图1)。

       

1

2)学院宗旨与景观装饰的融合

①建筑辅助物

同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将建筑的外部装饰配合畜养动物的笼子造型特点,将空调外机包裹暗示学院与动物的关系。(见图2

 

2

物理楼前的环水河前的休憩座椅,座椅的椅面与椅脚元素皆有考究,不经意间暗示物理相关元素,引申出专业领域感(见图3)。

       

3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院主建筑外墙浮雕,将建筑辅助装饰引入主体,片段化形象引入叙事元素,玄幻的浮雕造型手法将人文魅力与建筑链接在一起(见图4)。

4

②指示系统

同济大学桥梁馆前的指示系统将桥梁抽象造型几何化,与文字共同强调学院领域(见图5)。


5

③拟态景观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院,以常见物构建拟态景观。岩石隐喻地球山脉,簇拥的长须草模拟海浪造型,隐喻海浪,即海洋簇拥着陆地构成整个地球(见图6)。


6

相隔建筑不远的小广场旁水体景观则更进一步强调场所领域感,流动的水流增加活性,从石头之间喷出。将地球、海洋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深化(见图7)。

 

7

3)学院精神与场所标志物的契合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前结构实验室旁的抗震结构测试模型露天陈列,极富视觉张力,同时解决了实验过后建筑结构丢弃可惜的问题。精选优质的结构试验建筑置于土木学院与测试实验室之间的空地。一方面增加景观地标,另一方面很好地强化了区域领域感。(见图8

       

8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景观地标——日晷、日月潭水。结合与学院主体相关的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象征。(见图9)

 

9

复旦大学综合教学楼各类景观地标,以放大的书本作为景观地标主题形象,或以书堆叠为山,暗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箴言。(见图10

 

10

综上所述,高校是一个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教育机构,而东南大学更是我国高校系统中的佼佼者,由于学院多、专业全、生源广,也因此九龙湖校区面临着一系列的学院景观构成问题,良好的景观系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教职工提升归属感、成就感,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科研中来,为东南大学的发展强化内在动因;另一方面,校园景观也是学校道统、精神层次的展示,在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起到不可估量的附加价值。合理打造校园景观,避免大校园景观单一、识别性差、学院区域模糊,可以通过现有资源整合,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全面适应,迈向21世纪,屹立于世界高校之林。

3.1.1东大九龙湖校区景观现状及问题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总面积 3752.35亩,2006年夏季开始启用,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工作的师生员工有两三万人。在九龙湖校区校园规划建设时,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期望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

至今,九龙湖校区使用已近10年,从当初的草木稀稀疏疏,到今天的绿草青青、四季有花开、树木部分成林,校园景色日渐美丽。但从校园文化景观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视角来看,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除了三江路、南高路等几条代表着东大历史曾用校名的道路外,几乎无法让人感知百年东大的历史人文。

图书馆前的广场占地面积有三百余亩,号称亚洲第一大校园图书馆前广场,但目前偌大的广场及四周空空如也,仅在图书馆前有一尊孔子塑像。本科教学楼由八栋楼组成楼群,它是师生员工活动的主要区域,但目前除了整齐划一的教室布置,缺乏文化氛围和优美景观,严重缺失展现东大历史文化及现代科技文化的景观小品。各个院系的办公楼亦缺乏体现院系风貌的独特设计,各院系区分艰难,院系识别度极低,甚至连就学一学期的学生仍不能对本院系以及校园各地有效了解,初来东南大学的宾客更是很难找到目标院所。

尤其是校园中九龙湖畔,基本上是天然野趣的景象,人文设计和相关建筑景观极其匮乏。校园中能有一湖面颇大的天然湖区实属难得,它本应是校园中最灵动、最有美感的空间,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无论是漫步赏景,或者是交流研讨,抑或是凝神沉思,此湖畔区域应是师生驻足流连之地。而目前,湖中和湖畔的景观建筑和学习交流及游憩放松的设施场所甚少,尽管有校园建设之初在湖中建的九曲桥,但它主要是一过往通道,只是功能上满足文科楼、图书馆与研究生楼交通便利,并无美感和文化内涵;近文科楼湖畔有用地砖和部分防腐木铺设的地面通道,亦有两处平台空间,但因其上无覆盖,不能遮阳避雨,也无人文内涵让人品味,如此一无特色、二不美观、三缺功能、四少意蕴的湖畔空间,利用率极低,且当年所用防腐木的地面和座位已破损严重,几乎不能使用。

总体而言,目前集中规划、集中建设的九龙湖校园,在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方面欠缺甚多,空大、单调、无特色、无设计、无意蕴美成为校园行走漫步师生的普遍感觉。缺失校园景观的专业规划设计、缺乏体现东大元素的景观小品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如此现状,无论是从实用功能上为师生员工学习交流、休闲放松提供方便设施场所的考虑,还是审美层面上建设美丽校园景观的思考,抑或是精神文化层面展现百年东大历史文化内涵以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学习工作热情、启迪创新思维的综合考量,尽快规划设计并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是当前校园建设的当务之急。

3.1.2东大九龙湖校园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九龙湖校区属集中规划、集中建设的新校区,在这样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的新校区里打造和提升文化景观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

1)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在明确合理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应聘请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景观设计,以指导后续的景观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随便拍拍脑袋就干的业余作法。

校园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景观一样,需要进行专业、精心、科学的设计。世界上有很多标志性的城市(乡村)景观,大多出自著名景观设计公司或设计师之手。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该城市景观已成为新加坡的城市地标,每年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新加坡本地人,设计者为著名的英国园林建筑公司Grant Associates。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包括花穹、雨雾林、擎天树、文化遗产花园等,既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又彰显了新加坡独特的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景观虽然体量不大,但同样需要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景观设计团队精心设计,校方只需要确定合理的设计总体原则和目标即可。千万要避免随意性大、拍脑袋式、随便弄弄的业余作法。专业的设计需要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

2)九龙湖校区的文化景观提升应遵循“整体考虑、重点打造”的原则。

九龙湖校区面积近4000亩,尚有多块大面积未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校园,文化景观应该有一总体规划设计,该总体设计应当明确九龙湖校区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空间格局、风格要素、重要节点等。在具体实施时,应选择重要节点进行专门设计和建设,以遵循“整体考虑、重点打造”的原则,这样操作也可以合理安排资金和进度。

3)九龙湖校区的文化景观建设应注重与既有自然景观的协调与共生。

九龙区校区拥有九龙湖等既有的自然景观,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注重与这些既有自然景观的协调与共生,不可孤立的、割裂的进行文化景观设计与建设。

4)九龙湖校区的文化景观建设既要彰显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又要兼顾新校区的特点,反映时代的要求。

九龙湖校区是东南大学当前的主校区,其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肯定要彰显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精神,但同时也要兼顾新校区的特点,反映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个新校区,在打造和提升文化景观上,九龙湖校区既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先天的不足。优势包括:面积大,可做文章的空间多;既有自然景观条件优越等。不足包括:历史积淀短,既有文化资源相对缺乏等。因此,在设计和建设九龙湖校区文化景观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优势和不足,在彰显历史与精神的同时,合理考虑与新校区、新时代结合。

5)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真正有品质、有内涵、有底蕴的校园文化景观需要时间和历史的积淀,需要人的印迹内化在景观中并向外辐射,需要有形的景观和无形的精神融会贯通。因此,九龙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不能不着急,也不能太着急。

纵观世界上文化景观卓越的著名大学,几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学术大师的印迹,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时间,指望在短期内人工强行打造出有品质、有内涵、有底蕴的校园文化景观并不容易,甚至并不现实。建议学校从长计议,合理规划,顺应科学规律。

3.1.3九龙湖近文科楼区域文化景观建设的构想

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应该有统一的高品位的规划,但若一切都在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设计后再一一展开,时间会持续很长,当前匮乏人文景观、缺少户外学习交流场所的局面亦无法短时间解决。鉴于九龙湖区域相对独立,且近文科楼处已有一定的条件基础(登高平台、湖畔地砖铺设通道、周边绿化等),因此建议可先行在此处设计建设部分人文景观。

1)九龙湖近文科楼区域人文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①指导思想

a)弘扬东大精神,彰显人文内涵

九龙湖畔的人文景观建筑应能体现东大人文精神、展现东大人文历史之魂。“止于至善”是东大的校训,一直以来激励着数代东大人奋勇向前、不断进取。九龙湖是水的蕴集,是流动的亦是灵动的,乃智者所乐之水。寓意深远的象征与“止于至善”可在此较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东大校训和进取探索的精神。

结合周边聚集李文正图书馆、文科楼(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管楼、纪忠楼等这些较能体现东大人文内涵的建筑楼群的实际情况,将近文科楼附近的湖畔打造成校园中最能体现百余年东大人文历史的区域空间,让东大耀眼的工科之辉在更广博的人文环境中更具魅力。

b)体现以人为本,凝聚师生情感。

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的师生是东大发展的人本基础,提升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归属感等是“以人为本”管理中的重要构成。九龙湖畔的人文景观建筑及设施,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师生员工,在设计建设时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作为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核心,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就是要充分强调对校园的参与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长廊中享受到适宜于需求的环境文化。目前学校在“以人为本”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校应将在九龙湖畔建设人文景观和休闲场所作为一契机,让广大师生员工切实感知“以人为本”,凝聚情感,强化作为东大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②设计原则

a)功能性原则

九龙湖畔的人文景观和休憩长廊等应是能让师生员工在使用中体会到实用、舒适、人性化和融于环境的设施。因此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学习交流、放松游憩等实用功能。廊、亭等景观建筑在风和日丽之时能便利赏景,在骄阳风雨之际能遮阳避雨。且要在踏步、栏杆、坡道、座椅、道路尺度等细节设计上能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方便使用。

b)美观性原则

九龙湖畔的人文景观建筑、雕塑小品、碑刻、匾额及吧亭等附属设施,设计时应秉循与美丽的九龙湖美景协调的原则,不能突兀或格格不入,要成为湖区美景的有机构成。同时,其自身要具有独特且有个性的美观特征,能成为九龙湖美景的亮点,使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绝妙融合,相得益彰。

c)文化性原则

文化内涵的展示应是九龙湖畔景观设计建设的核心。东大是百年名校,校史辉煌,人才辈出。九龙湖校区目前已成为主校区,无论是出于校史传承的考虑,还是校园文化展现需要,九龙湖畔的人文景观建筑一定要以弘扬展现东大文化为原则。可将丰厚的校史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既可将东大元素融合到有关建筑的设计之中,也可让东大辈出的名人和杰出的校友能在此区域和师生员工隔空对话,还能让曾经发生在东大校园中的故事不断流传。

d)安全性原则

九龙湖畔的景观设施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在设计建设时,一定要坚持安全性原则,要能长久使用,无安全隐患。尤其是近湖边和深入湖中的建筑小品和设施,其材料的坚实度、使用时的安全性都需要严格把关。

2)九龙湖近文科楼区域人文景观的构建内容

①建设区域

因九龙湖面积较大,湖的西侧面和北面目前除道路和桥梁外尚未有建筑,人员来往稀少,而近图书馆、文科楼和纪忠楼的湖畔,是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且有一定的地面铺设的基础,因此,九龙湖畔人文建筑应集中于此区域,湖西侧面和北面可保留其天然野趣的风貌(见图11)。

11

②建设内容

一百米长廊道、一临水石舫或亲水平台、二至三个亭阁、一棚顶广场舞台、三特色吧亭(书吧、咖啡吧、校纪念品售卖吧)、多组雕塑及展示碑刻。

百米长廊主要满足学习交流、游憩休闲、湖畔构景、校史展示等功能,其作为文化长廊,既应自身美观构成湖畔之协调景观,还应立意深远、具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场所,呼应东大百年历史,将校史变迁、重大事件、突出成就、著名校友等在此展示。

临水石舫或亲水平台应既美观实用,为湖中构景、增加景深,且可近水亲水,并能进行学习交流休闲游憩;同时又应有象征之意,使智者乐水之寓意得以体现。

登高亭阁可选址于目前湖畔近九曲桥处的一平台高地,构建亭台或轩,方便师生交流、赏景或举办小型活动。近图书馆的湖面种植了许多荷花,亦可在此处建一赏荷亭或荷风亭,便于赏景、休憩及学习交流。

棚顶广场舞台,目前近文科楼处已有一露天舞台的雏形设计,可为其加顶棚,并增设座椅和部分设备,使其等成为一户外剧场,可成为户外教学的场所,亦可成为学生开展如话剧表演、诗歌吟诵、英语演讲等活动的户外场所。

特色吧亭(书吧、咖啡吧、校纪念品售卖吧)可为在此学习交流、休憩放松的师生员工提供方便,既是服务性的配套设施,亦是吸引人流、增加该区域人气的举措,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还可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目前校园中缺乏雕塑和碑刻,在近湖区域可结合周边的自然景观,将东大的人文历史、校史名人及杰出校友、校园故事在此区域展示,可成组或单独成景色。

3)九龙湖近文科楼区域人文景观设计和建设的专业流程

高水准、高品位的校园景观设计需要专业的景观公司去规划设计并落实,应按专业流程去操作,九龙湖近文科楼区域人文景观设计和建设亦应纳入专业设计建设流程,做专门的思考和设计。

学校作为甲方,首先将该区域的景观规划建设的功能性要求及要体现的人文内涵等有关设想提出;然后将设计任务书提交接受邀约的景观设计公司,委托其作为乙方进行区域景观设计,由其拿出概念性方案设计;接着景观公司将概念性设计方案交于甲方,经过与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讨论后,根据修改意见和相关要求修改调整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设计的概算,再次交流沟通后,根据实际设计和建设景观项目及效果等提出预算,当设计及建设接近完成后,进行决算。

3.2搭建文化平台,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

3.2.1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现状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现。在美国有这么一句话:“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世界知名大学都有博物馆,如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福格艺术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博物馆、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馆、耶鲁大学的艺术馆、斯坦福大学的康托美术中心(内含24个美术馆)、普林斯顿大学的美术博物馆、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等,这些著名大学的博物馆享誉全球,成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象征,并形成独特高校博物馆文化。

我国高校博物馆至今有百年历史,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立的南通师范学校及南通博物苑,标志着中国高校博物馆乃至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开创期。然而,中国高校博物馆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博物馆的大学已达200余所,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大学数字博物馆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8所,它们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大、最早的一批大学博物馆”。而没有博物馆的7985大学大都是传统理工类学校,包括: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博物馆总体上具有:数量少,发展潜力大;展品丰富,专业性强;相对封闭,参观率和知名度低的特点,与世界知名大学博物馆差距较大,因此,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199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四川大学成立,现有110余个团体会员。2012530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牵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有70个高校加入该联盟。

3.2.2我校成立博物馆的必要性、紧迫性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学博物馆的建设方兴未艾,据报道,南京大学拟在鼓楼校区新建“南京大学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清华大学新建的艺术博物馆将于20164月开馆。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就联合发文《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文件指出: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校发展规划是: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2035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要建成一流大学,不仅要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影响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既是硬件建设的需要,也是软件建设的需要。博物馆特性决定了它的建设有利于拓展大学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公众、社会和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的感知和记忆,更有利于公众和社会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学术水平和发展现状,从而提高学校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因此,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是我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标志之一。

3.2.3我校成立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1)关于选址

四牌楼校区和九龙湖校区各有利弊。四牌楼校区便于学术交流、公众访问,但不利于学生参观,同时四牌楼校区空间有限;九龙湖校区利弊与四牌楼校区相反。建议征求多方意见。

2)关于建筑规模

1993年兴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1996年扩建的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目前在建、新建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南京大学拟在鼓楼校区新建的“南京大学博物馆”总规划建筑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因此,我校新建博物馆面积应不低于20000平方米。

3)关于场馆设置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议设立以下场馆:

①书画馆:东南大学历史上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中央大学时期有一大批知名书画大师在我校工作;南京工学院时期的李剑晨先生和崔豫章先生是享誉国内的水彩画大家;我校艺术学院成立后与省内外书画界有良好的交流;今年校庆期间,我校兼职教授、著名书法家闵祥德先生向我校捐赠了20件书法作品。设立书画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征集书画作品,包括我校师生的作品,日积月累,藏品可观。

②民艺馆:我校张道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艺学家,90年代张先生曾在梅庵设民艺馆,藏品近千件,由于没有合适场地,未能持续;陶思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对民俗艺术、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研究造诣颇深,有知名教授及其弟子把关,设立民艺馆切实可行。

③名师馆:我校历史悠久,名师辈出,他们的手稿、藏书(善本)、收藏品、特殊教学用品等均可作为藏品。设立名师馆,弘扬教学名师、学术大师的奋进、奉献精神,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④校史馆:为优化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目前校史馆可并入博物馆。

⑤健雄馆:同上。

除了上述外,条件成熟时还可设立其他场馆。

此外博物馆还可根据需要设立各类展厅,用于展览展出,能更有效的丰富校园文化。同时还可增设、入驻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成立东南大学博物馆,努力把我校博物馆办成既有高质量的藏品、丰富学术成果,又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与学校学术地位相匹配的国内高水平乃至国际一流博物馆。

3.3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升教师归属感

1)设法建立地铁站到校园的安全通道,特别是穿越街道的地下通道。

南京市正在大规模地建设地下通道——地铁系统,与此相关,一些地下空间被大力开发,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与此相关,在东南大学各校区附近,已建设了3号线,正在建4号线,规划5号线等等,但它们与东南大学校区的交通只能通过街面上的接驳车或步行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投入较少,但是,因为接驳车比较刚性,非服务时段人员往来只能通过路面上的步行,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学校与一些地下空间开发公司联合,利用学生这一大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建设连接地铁站与校园的地下通道,与下面2个建议结合在一起,解决这一交通安全隐患和问题。

2)建立校园公共自行车系统,并与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对接,方便师生出行和校内办公需求。

九龙湖校区占地面积广,各教学、科研大楼与行政大楼间距较长,目前,这些地点之间的交通对教师来说需要靠私车,对学生来说要靠自行车。如果建设一个校园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park and ride,既能帮助解决师生在校园内部的流动,也能提高校园交通安全。因为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好,而且因为校区比较安静,有些时候汽车速度可能比较快,极易产生交通事故。

3)建立校内公文传递系统,减少教师在校区间的奔波。

东南大学目前采用两校区办公的方式解决多校区办公的问题。但是,因为九龙湖校区远离市区,对住在城里的职工上下班不方便,而且一些必须在市内办公的部门跑到九龙湖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较多,造成了办事效率下降。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校内公文传递系统以及校区间的视频办公系统,减少人员在校区间的奔波。也就是说,在各校区成立相关部门,负责文件的初审(形式审查)和视频系统的管理,让文件在校区间传递,而人员不动或少动。这方面,现在财务处的预约报销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4)通过使教师参与切身事物相关的决策,积极促进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对教师来说,最切身的事物不过于职称评定和学术发展了。因为职称决定了所在的平台,学术发展则决定了个人对社会的可能贡献。将教师排除于个人切身事物的决策之外,会使教师感觉到自己不过是治下的羔羊,也就逐渐丧失了最为宝贵的自我驱动力。我们认为,像东南大学这样的高等级学府,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具有自我驱动力的教师,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完成符合学校规划的任务,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就可以使教学科研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如果政策让教师感觉自己不重要,只不过是完成指定工作的机器,那么他们完全可能得过且过,因为应付差事对他们轻而易举,而且极其轻松。举例来说,现行的工作量考核制度,完全刚性地量化了论文、专利、教学工作量的工分,而且完全不考虑各种工作实际占有时间的差异,这对于得过且过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轻松方便了。如果这些考评制度被充分讨论然后制定,并由教师代表监督执行,那么所有的弊端就可以被纠正了,必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事务的健康发展。

5)在适当限定允许通讯流量的情况下,取消师生在教室、实验室等工作场合的网络收费。

毫无疑问,网络通讯已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需。现在每个账户收费5/月,按全校师生2万人计算,总收入最多也就是120万元/年。相信实际上学校能收回的费用远低于这个数。既然现在像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也在不得不响应政府号召,努力降低网络使用费,作为已经收取大量管理费的学校,这项收费既不合理,也对学校运营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致公东南大学总支委员会

2015年12月